好的,我帮你改写并丰富一下细节,保持原意不变,字数也不会差太多:
---
1977年7月,索马里向邻国埃塞俄比亚发动了一场侵略战争。尽管索马里军队兵力强大,装备先进,远远超过埃塞俄比亚,但毕竟索马里是个小国,人口只有埃塞俄比亚的九分之一。埃塞俄比亚那时候曾是非洲的“扛把子”,几个欧洲殖民强国都吃过它的苦头。虽然战事拖长,埃塞俄比亚已显疲态,但“瘦死骆驼比马大”这句话在这里依然适用。一个小国对抗大国,最明智的策略就是打一场速战速决的闪电战。索马里的最高领导人西亚德·巴雷也抱着这种速战速决的想法。虽有苏联作为后台支持,但战争不是说有钱就能打,没钱是真的打不了。炮声一起,成本如同黄金般昂贵。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巴雷倾尽所有家底,12个机械化旅全部投入前线,配备600多门火炮、260多辆坦克和数十架飞机,这在当年非洲绝对是一支顶尖的军队。索马里军队的战术也相当独特,颇具创新。
苏联派来的军事顾问为索马里设计了一套“非洲版巴巴罗萨行动”——模仿二战德国对苏联的闪击战打法。苏联专家的方案精准而务实,主打奇袭和出其不意。索马里军队从三个方向猛攻欧加登地区,这一战术初期颇为奏效。依靠兵力和先进装备,索马里军队如同狂风暴雨般席卷敌军,埃塞俄比亚军队节节败退,只能四处溃逃。超过一万名埃塞俄比亚士兵被迫退守城市,与索马里军队展开激烈的巷战。然而,这一场景让索马里人陷入了困境。闪电战优势在于开阔地形和机动能力,打起巷战来,他们的坦克和大炮几乎派不上用场。巷战更像是兵对兵、将对将的肉搏,双方士兵的外形和装备相差无几,打得火爆激烈,体现出非洲战士们的“硬汉”风格。
展开剩余74%非洲士兵的生活作风极具特色,他们往往脾气火爆,但又极富忍耐力。这种“气不得恼不得,只能忍着”的状态,许多去过非洲的中资企业都深有体会,很多公司宁愿从国内派遣工人,也不愿招聘当地劳工,因为本地工人的“性格特质”让管理变得异常困难。
这时,埃塞俄比亚的最高领导人门格斯图心态大乱,毫无头绪,只能紧急召集所有“瞎参谋”和“烂干事”开会,急切寻求对策。他们第一个措施,就是释放所有未被枪毙的军官,恢复他们的职务并提高待遇,甚至连军粮盒饭里都加了鸡腿。随后,这些官员被派往前线,门格斯图给士兵们鼓劲:“坚持就是胜利,人民期待我们立功!”
埃塞俄比亚陆军勉强抵挡住索马里的进攻,但空军早已因门格斯图的“屠戮”而几近空无飞行员,飞机虽然存在,却无人驾驶。这帮“瞎参谋”突发奇想,决定从国外雇佣飞行员来填补空军的空缺。非洲的国家军队大多兵员素质相近,就算有空军,也难以与世界强国相比。门格斯图目光一转,竟找到了一个“宝贝”——以色列。这个中东“小钢炮”国家,以小博大,多次击退阿拉伯国家进攻,尤其是其空军水平高超,飞行员素质甚至超过美国。但雇佣以色列飞行员需要资金支持,而埃塞俄比亚的财政早已空虚。
没钱咋办?门格斯图灵机一动,以允许埃塞俄比亚的犹太人移民以色列作为交换条件,成功换来了大量以色列飞行员。两国一拍即合,许多以色列飞行员飞赴埃塞俄比亚,驾驶战斗机直接打击索马里空军,使其一蹶不振。埃塞俄比亚的天空终于得以安宁,门格斯图也算是放心了——他最怕的就是飞机失控。
索马里空军几乎销声匿迹,门格斯图可以稍微松口气,但陆军形势依然严峻,眼看欧加登地区快被索马里完全占领。绝望之下,门格斯图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直接向苏联求助,甘愿“投诚”苏联。这一举动极具戏剧性,因为索马里一直被苏联视为忠实盟友。现在,埃塞俄比亚却重新成为苏联重点扶持的对象。门格斯图赌的其实是苏联的选择:究竟谁更重要,索马里还是埃塞俄比亚?
其实他自己也没底,这种赌注如同摸电闸抓强盗,结果是死是活,全凭运气。苏联的态度很有趣:新欢必须争取,旧爱也不能轻易放弃。苏联当年热衷全球霸权,心态极其复杂,人间哪有真情在?他们愿意同时“搞对象”,但也会划分等级,不能雨露均沾,免得自己累垮。
在苏联的东非战略中,埃塞俄比亚始终是头号目标。但美国早早占据了先机,花了真金白银巩固埃塞俄比亚,苏联屡次“挖墙脚”都没成功。索马里对苏联来说,不过是中东战略里的一个备用角色。谁能想到,门格斯图通过军事政变上台后,迅速与美国翻脸,全心全意投靠苏联,这简直是天降大礼。
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邀请门格斯图访问莫斯科,双方签订了大量合作协议,尤其是军事援助。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大换血,苏联明显有意压制索马里,战争初期便施压索马里停战,生怕小弟太强大变成脱缰野马。没想到巴雷根本不理苏联劝告,继续作战,还当面撕了苏联的脸皮。他骂苏联是“大猪蹄子”,说宁愿相信鬼神也不相信苏联话,坚信自己能拿下欧加登地区。
巴雷的举动激怒苏联,甚至宣布与苏联断交,驱逐了在索马里的七八千名苏联专家和顾问。这简直就是“小国跟超级大国叫板”,无异于“茅坑里摔跟头”,离糟糕不远了。苏联也不是吃素的,那些撤离的专家迅速转投埃塞俄比亚阵营,继续发挥余热。苏联教官们对索马里军队了如指掌,指导埃塞俄比亚军队反击成了轻而易举的事。
然而埃塞俄比亚军队状况堪忧,像极了“灵魂附体”的中国男足,无论教练多牛,成绩依然惨淡。门格斯图大清洗让大量技术军官“驾鹤西去”,剩下的军官也是敷衍了事。大兵们文化水平低,充其量学前班,根本“烂泥扶不上墙”。苏联教官拼尽全力,最多只能勉强拖住索马里进攻。索马里军队其实也好不到哪儿去,双方都半斤八两,互相“谢广坤和刘能”级别的对抗,谁也没优势,战争陷入胶着,弹药用完就憋着,等补给,再打再耗,循环往复。
门格斯图开始质问苏联老大哥的能力,怀疑跟苏联混到底有没有出路。这种疑虑在苏联阵营普遍存在,尤其在中东战争屡屡失利后,阿拉伯盟友纷纷向美国靠拢。苏联领导层难以忍受这种质疑,勃列日涅夫怒火中烧,决定用实际行动证明苏联的实力。
1977年11月25日,苏联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战略空运,向埃塞俄比亚提供庞大援助。运输机跨越亚洲、非洲和欧洲三大洲,从中蒙边境飞至里海、地中海,数百架安-22和伊尔-76大型运输机不间断地空投物资。为了迷惑美欧,苏联设计了极其复杂的航线,有的经阿富汗、巴基斯坦飞往埃塞俄比亚,有的绕过印度洋,有的从莫桑比克北上,还有的穿越地中海、阿拉伯半岛,经利比亚、尼日尔、乍得进入。美军和北约被搞得一头雾水,完全摸不清苏联的意图。
苏联每天派出上百架运输机持续三周,空运了装备三个师的坦克、装甲车、火箭炮、大量弹药,还有40架米格战斗机和150架武装直升机。同时派遣了1200名苏联军事顾问和1.7万名古巴士兵。埃塞俄比亚军队烂泥扶不上墙,但古巴士兵极其靠谱,曾在猪湾成功击
发布于:天津市华安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