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的群山深处,高铁宛如一条条巨龙,蜿蜒穿梭其间,承载起满满的民生热望,也带着大家奔向诗和远方。陪你一程的,不只有你的家人,还有他们拼命抵达的日常。
在成贵客专毕节境内,就有这么一群年轻人,一绳一锤、日复一日走峭壁、攀高空,为山体“号脉”,为钢桥“摸骨”,守护着这条“大动脉”。
他们就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贵阳高铁工务段毕节桥路车间“云上”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们。他们一共8人,平均年龄27岁,年龄最长的30岁,最小的23岁。
6月15日,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4名“云上”突击队的队员们“全副武装”,准时出现在了成贵客专小寨隧道。眼前是近乎垂直的陡峭岩壁,这里是他们最熟悉的“诊室”。
麻利地系好安全带,再把检查锤别在腰间,把观测记录本揣进兜里,队员们手脚并用,在嶙峋的怪石间奋力向上攀爬,每一步都稳健踏实,每一次都全力以赴。
到达预定观测点,手中的检查锤便成了“听诊器”——“铛、铛、铛”,富有节奏的敲击声在山谷间回响。队员们凝神屏息,仔细辨别岩石内部反馈的“声音”,判断其内部结构是否密实。
“这块有点松!”队员小顾在攀爬中发现一处不起眼的危岩有活动迹象。没有犹豫,他利用随身工具,干净利落地将其排除。“我们的任务,就是给这‘大块头’‘把脉’,隐患清除了,列车跑得才安心。”小顾抹了一把汗,望着脚下蜿蜒的铁路线咧嘴一笑。
小寨隧道并非队员们的“最高战场”,横跨深谷的西溪河大桥才是。“下方是汹涌的河水,耳边是呼啸的风声,脚下是滚烫的钢梁。”小顾说,这里才是他们真正的“高空战场”。
16日,队员们抵达现场便分散开来,如履薄冰般行走在巨大的钢铁弧线上。检查锤再次奏响,清脆的“叮叮当当”敲击声在山谷中回荡,此起彼伏。
这里有成千上万的螺栓连接点,每一寸关键的焊缝,都是他们检查的重点。每一次检查,在他们看来,都是在为这座铁路“脊梁”进行一次深度的“摸骨”。
队长刘满胜正俯身仔细查验一处关键的加固点,手指轻轻抚过钢铁的每一寸肌理,他和同事们深知,这桥的“钢筋铁骨”,就是铁路的命脉。
“我们经常上来‘摸’,感知它的状态。哪颗螺丝松了,哪条焊缝有‘暗伤’,甚至哪里的应力不对劲,都得第一时间发现、处理,就跟人伤了筋骨要及时治一样,拖不起!”刘满胜话语简单直接,却道出了这份工作的核心——精细入微,防微杜渐。
夕阳西下,温度开始下降,队员们也陆续从各自的位置回到桥下集合点,注意清点工具,核对记录本。
“今天发现的几处微小的问题已记录在案,后续将安排处置……”班后总结会上,队长刘满胜对现场工作进行复盘,一列动车组高速驶过,带着风声呼啸远去。
队员杨小波脱下安全帽,头发被汗水浸透。“看,只要它们在跑,咱就得上来。”大家收起工具,沿着蜿蜒的山路走在下班路上。
他们也清楚地知道,当薄雾再次笼罩山谷时,小寨隧道陡峭的岩壁上、西溪河大桥下,那“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又将准时响起。
(劳动时报全媒体记者 程瑞林)
华安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