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9月,在江西省德安县,一具女尸被考古人员发现。考古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剥开她的衣物时,意外地看到她下体绑着三条素罗制成的卫生带,这正是古代女子使用的卫生巾。这一发现令人震惊,因为在现代社会,开裆裤几乎已经成为婴幼儿的专属穿着,鲜少有人会将其与古代贵族女子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开裆裤在古代曾经有过极为重要的地位,甚至被视为贵族小姐专用的服饰之一。这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故事要从1988年9月江西德安县一座古墓的发掘说起。当地村民发现这座古墓后迅速向政府报告,随后考古队便火速赶赴现场,展开抢救性发掘。
墓穴内,沉重的青石板压在棺柩之上,其中一块石板上刻着“有宋安人,周氏之墓”的字样,这一铭文明确显示墓主身份,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属于宋朝时期。考古队员们打开棺柩时,被眼前的情景震惊不已——墓主不仅保存完好,还被一幅星宿图覆盖着。
当掀开星宿图时,专家们原本以为会看到一具风干甚至腐败的尸体,然而眼前的女尸皮肤依然细腻光滑,关节仍有柔韧性,尸体没有完全僵硬,犹如马王堆辛追夫人的“湿尸”一样,证明她浸泡在防腐液体中,长达八百多年仍保持原貌,这种保存状态极为罕见。
展开剩余63%惊喜并未止步于此。考古人员在剥除她的衣物时,发现这位宋代女子竟然穿着一条开裆裤。众所周知,古代人通常不穿裤子,无论男女老少都采用开裆设计以便排泄和保暖。冬季寒冷时,开裆裤有助于防止小腿冻伤。
随着社会发展,男性因骑马等活动的需求,逐渐演变出类似现代三角裤的裈裤,方便了行动,但对讲究礼仪的宫廷女子来说,裈裤显得笨重繁琐,尤其到了宋代,封建礼教盛行,女子衣着层层包裹,裈裤难以适应其复杂的服饰体系。
这时,开裆裤重新获得青睐,成为贵族小姐们的时尚选择。农民阶层因生活简朴、衣物有限,自然无暇顾及此物,而开裆裤易走光的特性也使其更适合衣着华丽、层层叠叠的贵族女子。贵族小姐们借助开裆裤,既能保持方便,又避免了尴尬,极大地方便了日常生活。
这位墓中周氏女不仅穿开裆裤,还佩戴了月经带,带上残留大量血迹。她身下的厚棉被和衣物附近也发现了明显血渍,证明古代女子在月事期间同样选择使用开裆裤,确保方便与卫生。
专家还注意到,墓主所穿衣服是宋代流行的“内衣外穿”样式。尽管宋代受到理学思想影响较深,社会风气较为保守,但仍保留了继承唐风的某些开放元素。唐代女子时有袒胸露乳现象,宋代虽趋向收敛,却依旧流行将抹胸外穿,既符合礼仪又能展现身材美感。
宋代的繁荣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反映在文化与服饰的多样包容。开裆裤和抹胸外穿的普及,恰恰说明当时社会对女性穿着的宽容度。专家在周氏墓中还发现约四百余件绫罗绸缎,尽管大多颜色已褪,但依旧能体现宋代纺织业的兴盛与国力的强盛。
此外,墓中还有一团黑色物质,被推测为周氏掉落的子宫,这与大量血迹相印证。她极有可能因难产而亡,古代难产被视为不祥,必须迅速下葬。推测周氏在运输过程中子宫脱落,棺材封闭后无人清理。
古代医疗条件有限,女子生育常面临生命威胁,即便在宋代这种国力昌盛的时期,也无法避免难产带来的悲剧。以上发现和推断,均参考了《德安南宋周氏墓》一书,作者周迪人、杨明合著。
发布于:天津市华安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